我是谁、到哪去、如何去,“战略”让我们以终局审视布局,祥邦科技、泰特尔两位小伙伴结合所在企业产业位置与挑战、个人角色认知,分享《战略罗盘》读书心得。

分享人:栾峥嵘 祥邦科技

读完王成老师的《战略罗盘》,最大的感受是它将复杂的战略管理变得清晰、系统且实用。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教练”交付的一套系统化、可落地的实战导航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战略”这一宏大命题,拆解为规划、定位、能力、学习四大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视角,为将身处管理岗位的我们,提供了一套清晰、全面、动态的战略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考框架和工具箱,帮助组织和个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找到方向、做出选择、聚焦资源并持续进化。

身处光伏产业链关键“咽喉”环节,封装胶膜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变:技术路线快速迭代(EVA → POE/EPE主导,钙钛矿封装需求初现)、上游关键原材料(如POE粒子)供应紧张与价格波动、下游组件客户持续施加的降本压力、对产品性能与可靠性(耐紫外、耐湿热、抗PID、低水透、高粘接)要求不断提升、以及新进入者加剧行业竞争。

在这样一个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强周期性的细分领域,战略的清晰度与执行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罗盘框架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清晰的选择(选择战场、客户、路径),并集中资源(力出一孔)去实现它。没有选择,就没有真正的战略。而能力是地基,再好的蓝图(规划视角)和位置(定位视角),如果没有坚实的能力(能力视角)支撑,都是空中楼阁。必须正视并持续构建组织的独特优势。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罗盘形成的四大象限,也就是我们观察战略和思考战略的四个不同的视角,这四大视角缺一不可,必须同时从这四个视角去审视战略:

1.规划视角:主要解决“如何制定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如何管理业务战略的执行过程”。这个视角主要目的是让公司“有战略”。没有规划视角,企业可能会变成“战略上的流浪汉”,无法回答“我是谁”“到哪去”和“如何去”等问题,没有战略的组织将无法让员工对未来充满希望,整个组织也会没有希望。我们需要关注目标设定(愿景、使命)、路径规划、资源配置(力出一孔)。核心是明确方向与行动计划。那么在技术路线未定、成本压力空前的背景下,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是什么?(是追求绝对规模成本领先?还是聚焦高端差异化?或是成为特定技术路线的领导者?)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投入?成为了我们核心关切的问题。

2.定位视角:主要解决“如何和竞争对手在战略上形成差异”和“为目标客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这个视角主要目的是让公司有“好战略”。没有定位视角,企业则会变成战略上的东施,会不停地去模仿竞争对手,即使企业有战略,有的也只是一个“坏战略”,无法创造差异化,从而陷入战略上的被动局面。聚焦外部环境分析(如波特五力模型)、客户需求、竞争对手,找到独特的价值主张和盈利点(利出一孔)。核心是找到有利的竞争位置。

3.能力视角:主要解决“如何围绕战略目标有效配置资源”和“如何提升组织能力支撑战略落地”。这个视角的主要目的是让公司有“实战略”。没有能力视角,企业就有可能变成“战略上的墙头草”,头重脚轻根基浅,没有核心竞争力沉淀的组织犹如浮萍,战略无法落地生根,变成“虚战略”。审视组织内部的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和组织能力(文化、人才、流程等)。核心是构建和巩固“护城河”,支撑定位的实现。

4.学习视角:主要解决“如何识别、重塑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和“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进化战略”,这个视角主要目的是让公司有“快战略”。如果没有学习视角,企业则容易变成“战略上的恐龙”,对外部变化反应迟钝,充满了太多的惰性,不能创造出“快战略”。强调在不确定性中,战略需要动态调整。通过快速迭代、验证假设、最小化试错成本来学习和进化。那么我们核心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光伏电池技术(N型、钙钛矿、叠层)对封装材料的颠覆性新要求?如何快速响应原材料市场的剧烈波动?如何从失败(如客诉、质量事故)中快速学习迭代?

读完这本书重塑了我对质量干部的角色认知:

1.从“质量控制者”到“质量战略制定者与价值创造者”:我们必须运用四大视角,主动思考质量如何支撑公司战略,制定清晰的质量战略(包含KQO、路径、能力建设计划),并量化质量对降低LCOE、提升品牌溢价、减少质保支出的财务贡献,将质量转化为可衡量的竞争优势和利润来源。

2.从“事后救火员”到“事前预防与风险预警官”:核心能力建设(设计预防、供应链管理、过程控制、失效分析)的投入,使质量工作重心前移,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和风险预警,成为企业稳健经营的压舱石。

3.从“标准执行者”到“技术可靠性引领者”:在面对技术快速迭代时,质量部门凭借其深厚的可靠性知识、测试验证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应成为新技术导入风险评估与把关的关键力量,甚至参与或引领可靠性技术的前瞻研究。

4.“系统性思维”是核心领导力:理解质量工作与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的深度耦合关系。运用罗盘框架,确保质量决策不仅考虑本部门目标,更要符合公司整体战略定位,并能协同各方资源共同达成。

分享人:孟沛峰 泰特尔新材料

和书中讲的一样,我的读书笔记也只“聚焦”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与其对整书泛泛而谈,我选择把体会最深的几点深入讨论消化,结合自身情况,写出这份小结。

亮点1,简单明了地定义了战略:我是谁 (WHO),去哪里(WHERE, WHAT),如何去 (HOW)。结合泰特尔,我们是一流的脂环族环氧厂商,要成为行业的领军者,通过为客户提供价值来达到我们的目标。这样浅显易懂的定义,朗朗上口,让每个员工都明白公司的愿景和自己的使命。

亮点2,聚焦 (FOCUS)。通过波特五力和SWOT分析,精准把握市场方向,精确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和可达到的目标。聚焦,同时暗示了对市场要有取舍。这和课堂传授的一致:面面俱到,不如在一二个局部取得绝对优势。这个策略的另一个优点是:把优势项做到极致,反而比面面俱到容易,因为我们已经在优势领域有了丰富的经验和业务能力,所以把优势领域做到更强事半功倍。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竞争优势,就不要去(无谓地)竞争 (Jack Welch)。”

再结合后面的内容,这个战略也是“与众不同”的战略,能帮助实践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结合泰特尔的情况,基总一直说:聚焦脂环族环氧,空间足够大,商机足够多,公司能力足够强,国际市场足够广阔,不要多关心其他的物料。这就是FOCUS的具体体现。

亮点3,战略要由外及内。这和我的旧认知不同。这个哲学的核心是:服务客户,为客户提供价值;我们为客户而生,我们适应客户(和市场)。要“深入洞察行业生态演进”,把握好公司和团队发展的方向。再往宏观看,要看本地政府的施政重点,国家的产业政策,乃至国际上的重要趋势。

亮点4,阐明好的战略是有前瞻性,可增长,可复制。“可复制”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一个标准。可复制,意味着一个领域的经验,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另一个领域,而达到同样的效果。结合泰特尔,我们一个模式是了解了下游客户对产品的最终用途后,尝试复制这个产品乃至技术,推广给别的客户。这个战略的优点是大大降低了试错成本,进行工作时信心满满。“可复制”又契合了书中后来阐述的“复制核心竞争力”,就是知道能胜,才去竞争,这又符合先前提到的: 把绝对优势领域做得更强,反而相对容易。

亮点5,“饼形思维”,以未来推导现在,着眼于 HOW,而不纠结于 WHETHER。要放大眼光,争取做大池塘中的小鱼,而不要做泥潭里的大鱼。基总在会议上也提了这个观点,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凭我的认知是没有这个气魄的。

亮点6,选择赛道重于选择对手。这个战略的含义是:要顺趋势而为,在下行的行业里,优秀是没有意义的。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赛道,随着增长的市场而增长。结合泰特尔的情况,国家的大趋势是补足技术短板,不被卡脖子,增强内循环。泰特尔的业务完美契合了国家发展的总战略,这是一个上升的通道。我们有幸在这个上升的通道,就更应该抓紧机会,做大做强。结合我本人的工作领域,目标是用无污染的A技术替代高能耗、高危险的传统技术。国家的大趋势是节能减排,碳中和,环境友好。虽然现在还有一些障碍,但我坚信,A技术是一个在上升通道的技术,是未来的技术,是环保的技术,有足够成长的空间,未来充满机遇。

完稿之时,更觉任重而道远。 行动才是实现战略的关键。 我要在工作中实践学到的理论和技巧,为集团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