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李杨提到最多的词是“客户”。PMC与供应链管理,传统认知中和客户的接触有限。李杨认为,保障生产连续性、降低制费成本、及时响应,最终都是为了给销售增加议价空间,提升客户粘性,助力全公司目标达成。他说:做供应链但不局限于本部门或工厂内部,我把自己也看作半个销售。

◎ 如何选择加入祥邦?最看重哪一点?

李:我是16年毕业,第一份工作在当时有物流界黄埔军校之称的某头部企业,之后去到甲方企业的物流部门,开始接触仓储管理。后来因为家庭原因,回到鄂州一家制造型企业,企业规模不大,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逐渐接触并兼管生产和整个工厂。从那时起了解到生产的一些要素,包括供应链在生产型企业中扮演的角色。

从开始只做物流,到仓储,到供应链全链路,每个环节都和之前的工作经验相关,来到祥邦是基于我对自己的角色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这是我想做的方向。

◎ 在你看来山西祥邦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李:一是人才。我们山西基地是其他几个兄弟基地优秀人才支援建设的。大家服从调配,发挥各自所长,可以很快把团队搭建起来,并同时拉齐质量。出海也是如此,能够实现快速复制。这不仅是山西,更是整个祥邦的核心优势。

二是地理位置。山西能够辐射整个北方市场,并在运费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另外,大家都知道我们贴近下游客户,随着山西在组件客户端内部战略地位的逐步提升,我们的规模也正在进一步扩大。

山西供应链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发展潜力,对我来说,施展拳脚的机会点很多,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天都觉得很有奔头。

◎ 你的职场高光时刻?

李:像刚才讲到贴近客户,但并不是说离得近,订单就自然要给你,这和提供的服务,尤其是响应机制息息相关。我和销售配合得比较好吧,建立了相关异常对接群,客户任何需求,如临时加货、紧急物流等,通过一些前瞻性工作,基本上实现全满足。

供应链和生产、销售不能各自为战,要着眼整个工厂的生态链。客户体感好,粘性就会增强,基地订单多了,产线可以拉得更满,人员招聘、留存率能够更良性运转,把人员、技术、地理优势发挥得更好。在各部门和总部的共同努力下,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制费成本持续降低,每个月都给大家一些惊喜。

◎ 工作或生活中有对你影响较大的榜样或导师吗?他如何影响了你?

李:我这次的主导师志强总。供应链主管-经理-总监,曾经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职业规划。和志强总面谈后,他结合自身经历为我打开了全新疆界。他是做采购出身,告诉我说如果供应链是你的最终目的,个人职业发展可能会遇到瓶颈,如果放眼运营,会发现有另一番天地。

感谢丹总、韩总、马总安排我以PMC岗位切入工作,让我从一个行业小白快速了解光伏胶膜是怎么从源头开始做起来,快速串联生产、质量等各个方面。感谢公司开放包容的氛围,在这里你想学没有人会不教你。

◎ 对训练营的期待和收获?

李:供应链是综合时间、成本、质量的艺术,涉及跨部门、跨基地沟通协调的工作很多。两次课程下来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和兄弟基地、总部的小伙伴“面基”。之前我们是纯线上的“网友”,后续处理相关事宜时更知道找谁,或者发动同学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