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韦亮

部门:海南中信业务三部

岗位:业务经理

优势能力:文化认同、以客户为中心、结果导向

这是韦亮时隔15年第二次走进泰特尔。早年,海南中信培养业务员的SOP是:先去工厂。“差别很大,”他说,“那时候的工厂哪有山东基地这么‘漂亮’,有一次我们还碰到特殊情况,工程师把我们四个实习生‘关’在监控室,因为那里有空调。”

回想起来,那时候研发人员总是“挠头”,讨论-改进-实验-检测-再来一遍,但是公司坚持研发投入没有过动摇。韦亮表示,后来听说终于有了突破,实现进口替代,开始赚钱了,“还是要坚持,老板就是一个很坚持的人。”

实干与积淀交织,热爱与责任交融,这是一位中信人的奋斗画像。

◎ 是什么力量让你在第一份工作深耕15年+?

陈:我是海南人,大学在华南理工念化学工程与工艺,找工作基本都是技术储干方向。当时来校招的海南公司不多,我们几个就帮着组织组织,才知道学化工还能做外贸,全世界跑。

记得面试时问我:为什么选择当销售,我说:想赚更多的钱。这是最早的一个回答。

那个时候的中信相当于一个平台,老板出资,你来做生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负责人。结合自己的专业、性格和喜好,“技术型销售”是我努力的方向。进来后发现公司无论是对业务开发的重视、资源分配、信息化建设都走在前列,在海南来说,同类公司里没有第二家可以和中信相比。

在我们中信,校招进来,一做10年+、15年+的同事、领导还有好几位。

◎ 挑战最大的是哪一个阶段?

陈:一几年,公司在印尼设立了办事处,我和另一位同事在那边驻扎,这段时间对我的锻炼蛮大。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产品定位和一些个人原因,印尼办没有坚持做下去。现在看来虽然整体环境不好但东南亚市场包括印尼的活力还是蛮高的,如果当时找到一个好的方向,坚持下去,应该可以开花结果。

◎ 什么时候觉得来中信来对了

陈:遇到问题的时候。外贸业务员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会遇到所谓的事故,骗子啊、质量问题啊,尤其是客户索赔比较麻烦,我就遇到过。

前年有个寄海外客户的样品,由于双方的一点疏忽,导致被海关查扣。这时候公司就体现出了价值,各个部门包括财务、物流、公司领导一起讨论方案,最后非常好地解决了,没有影响后续订单。

如果没有中信这样的实力和工作氛围,类似事件对业务员来说可能就是一个灾难,这个时候就觉得中信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司。

交易顺利的时候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 外贸业务容易受到多种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局面,如何让自己做好准备和应对呢?

陈:大环境不好的时候,单打独斗很难,还是要以公司有利资源、支持的方向去做。目前我主推的T项目,就是公司资源和自身资源相契合的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小而精,我们已经具备成本、技术、供应等核心优势,要努力在窗口期进一步做大份额,并维持产品生命周期和抗风险能力。

来公司15年,虽然有一定的业绩和积累,同事和领导对我的评价也还不错,但其实我对自己是不满意的,许多后来进公司的同事业务规模和个人发展都更上一层楼。

以前我也抱怨过做的是无机化工品,没有利润空间,现在那些问题都不存在了。T产品我从17、18年开始接触,花了很多心思沉淀,不想像印尼那样中途放弃。那些年总经理每年年终总结上都会把T写上去,但每年都是“鸭蛋”,真的,我不服气,不应该。

坚持到22年机会出现,项目终于有了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本质是交易,通过价值交换,实现利他共生。我想看看在资源和时间都有的情况下,凭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起来。

公司目前已有多个项目组成功运营,是我的榜样。在思考问题时不能单从一个业务员的角度,要聚焦并把盘子做大,把客户需求转化成企业发展、个人和团队成长的强劲动能,与海南中信共赴下一程山海。

◎ 对于训练营有哪些期待?

陈:既然今后想往项目组发展,在管理这一块我需要补缺。另外,希望通过培训改变一些思考方式。平时考虑问题时自己已经有一个惯性思维,别人告诉你一种新方式时印象就很深刻,以后再遇到问题时会尝试换一种方式去思考。

这期训练中我就有这种感觉。基总分享对比了成长型和抑制型两种领导方式,我马上想到平时和小孩的交流中我绝对是那种抑制型家长,有时也想对他温柔一点,但念头往往一闪而过。有了理论根基,接下来这段时间会尝试用成长型的方式去沟通,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好的结果。对待客户也是,产生讨论争论的时候,换一种方式,改一改说话的习惯和用词。

 

*《学员连连看》是集团特别推出的干部训练营学员纪实特辑,聚焦成长与困惑,及对管理的思考。欢迎大家踊跃自荐或推荐,可联系小班主任/班主任~